最近幾年來,我國接連不斷的發(fā)生了好幾起地震。從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,到2010年4月14日的玉樹,到2011年3月10日的盈江,到2013年4月20日的雅安,到2013年7月22日的定西。再到我們最近的昨天,(2014.02.12 17:19),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(qū)和田地區(qū)于田縣發(fā)生了7.3級地震,雖暫無人員傷亡的報告,但是災難還是帶來了不少地區(qū)的人們受災。
我們心系著災區(qū)受難人民的同時,震后實施營救工作的組織和開展也是異常關鍵的。如果能夠及時順利的開展好災后救援工作,那么便可以很大程度的減少經(jīng)濟的損失,減輕震災所帶來的傷亡。
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,科技的進步,實施救援工作的不再單一的僅僅是我們的部隊人員、志愿者等等了。這當中扮演最重要角色的,不要把機器人遺忘。他們可以完成一些人類無法完成的工作,例如深入到各個極危的、救援人員無法去達的角落,勘探有無生命跡象,實施救援。
有沒有很好奇他們究竟長什么樣子?到底在救援過程中有多大本領?運用了哪些高精尖的科學技術?下面跟隨我們的腳步,去一探究竟吧。
呼吸探測機器人
千葉工業(yè)大學研發(fā)設計的這個小型機器人,名叫Quince。別看它體積小,外表和玩具車差不多,它可是安裝有四組輪子、踏板和六個電動發(fā)動機,并且還有一個機器臂用來開門、傳遞食物等生活必需品。最重要的是,它內(nèi)置有一臺紅外線傳感器和一臺二氧化碳傳感器,用于探測人的呼吸和體溫狀況。
履帶式機器人
這是要把人送到棺材里面去么?還是要進行一場坦克大戰(zhàn)呢?
都不是,這是日本橫的警視廳研發(fā)可承受110公斤以上傷員履帶式機器人。它的“遙控臂”可以將被困人員安全運出危險地帶。它還內(nèi)置有傳感器,可以在運輸途中探測被困人員是否受傷。唯一的不足是它只安裝了標準紅外攝像機,因此它的搜尋功能有限。